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385 (第1/2页)
就见楚绾从箱笼里拿出一株已经成熟泛黄的稻穗来。 “稻谷?” 离得近的大臣已经发现了。 “怎么会是稻谷?” “不对啊,听说北梁的土壤不适合种水稻,每年都得从别国购进一大批稻谷做储备粮,先前楚太子说给南齐送温饱,这‘温’已经出来了,是棉花,‘饱’,难不成是稻谷?可南齐并不缺水稻啊!” 说话的是严首辅。 楚绾望向他,“南齐的确是不缺水稻,那么这位大人清不清楚,你们现在一亩田能产多少斤稻谷?” 严首辅直接被她给问住了。 他平时也没管这个,哪里会晓得? 那些个不知道亩产的大臣们,纷纷把脖子缩了回去。 楚绾又望向杨太后,“太后娘娘知道吗?” 杨太后拧着眉。 她自然答不上来。 但一而再再而三被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刁难,她心中已是万般不悦,这辈子都没这么丢脸狼狈过! 楚绾刚想再问有谁知道,就听御座上的傅经纶缓缓出声,“南齐目前最好的产量,一亩田三百斤。” “那就对了。”楚绾晃了晃手中的稻穗,“亩产三百斤,百姓每年缴完赋税,剩下的基本只够嚼用,甚至很多农户,自己种稻,却吃不上大米。 先前有人说南齐不缺水稻,那是因为,他住的是天子脚下,吃的是禄米俸银,看不到百姓们种的水稻全都变成赋税进了国库,他们自己只能吃粗面馒头就咸菜。” “……”严首辅觉得自己老脸好肿。 傅经纶瞧了瞧楚绾手里的稻穗,“莫非,公主带来的稻种能增产?” “没错。”楚绾点头,“北梁的土壤确实不适合种水稻,所以我们只尽量改良了一部分,剩下的用来种大豆、棉花、和桑树等农作物,我们绝大多数的水稻都没种在田里,而是,种在水面上。” “天哪,种在水面上?这怎么可能!?”南齐大臣们又不淡定了。 水稻种在水面上,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,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? 姜妙都被惊到了,完全忘了吃饭,抬头呆呆望着殿中那个眉目清丽自信飞扬的小姑娘。 真没想到,如此能言会道的她竟然才十三岁。 肖彻这是得了一群怎样的家人啊? 听到南齐大臣发出质疑,楚绾继续道:“我手里的稻穗,便是水上稻丰收之后得来的,我母后曾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改良过稻种,能令亩产翻倍,高达六百斤,但改良过的稻种,要想达到高产效果,在种植上也需要专人和技术。显然,这样的人才还是只我们北梁有。” 能让士兵们穿暖的棉花,能让百姓吃饱的高产水稻。 曾令多少君王头疼的千古民生难题,北梁竟然早就解决了!他们得是先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啊! 傅经纶以前就觉得废帝杜绝和他国往来的举措不对,现在,那种“不对”的感觉越发强烈。 南齐与北梁拒交的这二十多年里,南齐到底都错过了些什么?! 北梁的先进,让傅经纶深深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。 南齐落后太多了。 此番与北梁的建交,必不可少! 想到这儿,他再度望向楚绾,“那最后一箱是什么?” 随着肖彻的示意,最后一个箱笼被缓缓打开,顿时一股草药味儿扑鼻而来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