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121/卿卿  (第1/2页)
    
121/卿卿
    光看杨远长相看不出穷气苦气,还有穷苦磨不坏的人。    他没对妻子隐瞒过出身,从小吃百家饭长大,吃穿学费靠自己赚。    福建人乡音是稍重点,好比几年前还乡去到村长家吃饭,一桌邻里围坐。大家都坚定认为自己说的是北京话,直到和他一起回乡的北京同学在席间真诚发问,这是不是福建方言?    把乡亲说哑了。    杨远的世界,是个苦难也有趣味的世界。    譬如小时候被冤枉偷人东西,村长赶来主持公道,要他跪下来对着妈祖娘娘发誓,他没做过,自然坦然。鱼干失主见他发誓,也真信了他。婚后和妻子提起这件事,没有不平自己受辱,反而感慨信仰之可爱。    那是1970年,一个星期六的下午。    妻子带着孩子午睡,杨远在走廊坐着给女儿补有虫眼的羊毛围巾,楼梯震颤,他突然意识到几天前莫名死去的兰花的确是个幽暗兆头。    假军装,黄胶鞋,年轻的洪流出现在楼梯口。    “我马上走,请不要吓到我的妻子和孩子。”    他站起身,把围巾放椅面。    小将们面面相觑,男男女女憋着一团朝气,脸上全是不对劲。    大编剧的反应不对劲,怎么能这样平静,怎么能不骂人,不像某些大作家拿本宪法呵斥民宅不能侵扰?不呵斥、不叫屈、不劈头盖脸,难办了。    他不骂,他们怎么回骂,怎么扭住他,一顿牛皮带?    狡猾,大编剧的狡猾,这是装腔拿调,平静的对抗比对抗更有敌意!    为首青年到底经验丰富,有水准,没被杨远影响正常发挥。    到底还是惊动了邻居,惊动了妻儿,华琰抱着小儿丁丁,扯住不断往前扑的女儿红霞,走廊光线暗淡,夫妻俩看的那一眼。华母后来日记里写,谁知道会是最后一眼。    “孩子尚小,苦累卿卿。”    这是旧的语言,也是他爱的语言,只对从小学昆曲的妻子说。    字条藏在抽屉上膛。    像知道她一定会拉开抽屉,纸短意明,不要冒然为他做什么。牛奶公司预付过半年的钱,爸爸不在家,儿女的牛奶不能断。    他认为自己一定会回到妻子身边。    半年是他给自己的期限。    再后来,关于杨远的消息,她只能从别人嘴里听说。    编剧到底是编剧,写检讨书,认罪书也比别人写得快。    革命群众双眼放光,强行分开她和发烧中不满两岁的幼子,女儿红霞也见不到面,说是保护,避免孩子受到老地主谋杀。  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