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番外三前尘  (第1/4页)
    
番外三·前尘
    1.    归山寺中的那颗古老的银杏树,是源来小师傅记忆开始的地方。    金黄带绿的叶子像一只只小手,风一吹就鼓起掌来,逗得他嘎嘎地乐。    明明被冻得小脸都发紫了,还张牙舞爪地要去够落叶。    明净法师说与他有缘,取“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,道不虚行,遇缘则应”之意,赐他法号“源来”,通意——“缘来”。    也就是这个善举,让孙家村少了个冻死的弃婴,归山寺多了个机灵的沙弥。    源来小师傅生在寺庙长在山间,同师兄挑水做饭,伙师弟念经打坐,春去秋来,寒暑已十载。    也是这一年,正值难训年纪的小源来头一回认识到,什么叫做“众生皆苦”。    先是旱,再是虫,村民最开始还能吃野果,猎野味,后来虫子也吃,树皮也吃,再后来起了山火,留给春种的种子也吃……    他见到的,除了孙财主家的主子,没一个不面黄肌瘦。    就连那个猎户家的女娃也是。    头一回见,她手里拿着骨头来粥棚讨粥,被斥走还嘻嘻哈哈地笑。    之后每见一次,就瘦一点,到最后满满粥桶里拢共没多少米时,她也饿得两颊凹陷,眼珠子圆溜溜的,很是吓人。    他开始还会问师兄施粥到什么时候,后来就不敢问了。    因为冬天到了,他觉出庙里的氛围与往日差别甚大。    化缘去的师兄回来的越来越少,为了省力气,早晚课从日诵,到两日一诵,最后干脆暂罢。    小源来当下最大的事,除了去粥棚,就是去睡觉。    直到有一天,住持法师摸着他圆鼓鼓的肚子,问道:“想多吃点儿吗?”    小源来回道:“难陀知量而食,我应仿之,不能贪食,要为止饥渴、修梵行故。”    说完那喜怒不形于色的老住持就红了眼眶,持续两个月的施粥就此停下。    下雪之后生了疫,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村边上冒着的黑烟。    善慧师兄想要下山为亡魂超度,被明净法师拦住了。    他们在讲经堂辩至深夜,小源来偷偷扒着门缝,只听见“渡人必先自渡”,“生死一如”之类的话,最后明净法师挥袖而去,临了一句倒是清楚地送进他的耳朵。    师父他说:“你去吧,看他们和不和你讲理!”    善慧师兄去渡人了。    善慧师兄再没回来。    开年源来小师傅十一岁了,他已经能和人很好地道别。    明净法师不再像去年春天那样用戒尺打他手心,甚至还带他下山,去孙福田孙大善人家拜会。    门房身后贴了个小窝头,细细黄黄的,他合掌刚念出“阿弥陀佛”,那窝头就扯住他大叫:“小和尚!”    居然是猎户和他女儿。    太好了,小源来心想,不用和她道别了。    小窝头有个好听的名字,但师父告诫他只能叫她女施主。    不过没什么所谓,她还在就好。    之后她有时没事就来山上找他,钻院墙狗洞,在泉边闲晃。    有时候给他带点儿小玩意儿,有时候说两句话,更多时候就是单单打个招呼。    原本是当作渡了劫难后的相见之喜,却在一次意外中让他意识到不妥。    酷暑时节,吸一口气都能喷出火。    他贪凉打完水在山泉下游洗了个澡,却被小窝头误打误撞看见。    惊叫声振飞了鸟群,也惊醒了他。    他与佛有缘,他要修行。    源来小沙弥修行得很刻苦,他想得道,发愿继续做师兄未完成的事。    他读经,诵经,后也开始辩经。    佛经晦涩,但他前有师父引路,后生渡人之愿,自身又勤奋聪颖,竟后来居上,频得住持称赞。    于是十六岁时,他已成寺庙知客,负责接待香客了。    源来小沙弥年岁小,模样生得也俊,很是能吸引女客。    无论婚嫁与否,年方几何,见了他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