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分卷阅读81  (第2/2页)
,这俩词能挨着就很是说明问题,你才走几百里地啊?”    他当时一听:卧槽。    没想到,才走了大半天就看到山的影子了。    有山好,有山有水嘛,这四个字挨着也很说明问题。    “大伙加把劲啊!”    “加把劲啊!”    “劲儿啊!”    喊声带着回音。    经过缺水命悬一线,到有了点水又能活下去的惊喜,甚至喝的是甜吧嘴的糖水。    当人从听天由命的状态到绝处逢生,爆发的潜力是无穷的,听说前方有山,一个个打了鸡血般。    赶超,超过了四拨挺着大肚子挪步走的,超过了一伙挑担子的。    眼看着要到了山底了,也看到了有驾得起马车、骑得起马的了。    第一百一十一章 一更(求月票!)    有马车、有人骑高头大马停在山脚这事儿,对于古代农家人来讲,这事想都不敢想,平常去镇里也少见。    要是没出过村的老人,甚至都没见过马,他们最大的梦想就倾全家之力买头牛。    所以,咱也和人家不是一路人。    大伙激动够呛是见到山了,山上很可能有水。    至于旁的,那些逃荒的难民是富是穷,有没有马,马长啥样,他们也不瞅,也没觉得会跟他们有关系。    可这事对于从现代来的三口人,意义就不一样了。    一,心底的石头终于落地。    看见大户人家了,说明没走错路。    要知道宋福生记忆里根本就没去过北方,他怕领岔道。    他当初考秀才都是往南去府城。    至于大家伙,算了,那些人不提也罢,都有没出过村子的,你想想他们能知道选哪条路该怎么走吗?指望不上。    因为古代人不像现代人能四处溜达,古代人要是饿不死没出事,恨不得原地扎根几辈子。几辈子的人加在一起都没有往远走过,没经验。    所以这一路走小道,说句不好听的,宋福生也稀里糊涂,带路是沿着难民的死尸找道,以及他老司机的经验,就清楚去北方得一路往北呗。    眼下,看见大户了,彻底证实没走错。    二,遇到大户人家能不高兴吗?    因为终于看见明白人了,能上去问问:你们打哪来,要去哪,咱还得走多久,走多少里地,才能到燕王管的城里啊?    你给个答案,这样我们能计算一下再走几天,路上的粮食水该怎么吃怎么喝,心里有个成算也能有个盼头。    别以为这些问题很简单,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回答上来的。    打比方,一百个逃荒的里面,能有一个明白的就不错了。    你随便揪个难民问,他指定回答:饿不死就往前走呗,啥前走到啥前算,根本就说不出个一二三。    还是那个原因,古代消息闭塞。这几个王爷又一人划分几个省,先别说能不能溜达得起,最近几年又干起来了,谁没事瞎溜达啊。    再加上,现在逃难的,基本全是和他们一个地方的,从南面往北走,跟睁眼瞎似的,这里面也没有北面的人往这面走,大伙能得知的消息实在是很有限。    那就得找有能耐的人,得找大户人家,就这种人家才能有消息,比老百姓知道的多,见过的世面广,或许去北方旅过游,多少天到城里,他们指定都知道。    一台台手推车停了下来,宋福生在大伙惊讶的目光里,走到牵马的男人面前,在男人五米前站住,拱手道:    “敢问兄台,仙乡何处?”    他寻思问人家问题,先套套近乎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